猎头越难,越需要仁慈地领导自己

今年和老板/管理者们聊的时候,大家都会谈到今年的市场下,团队的状态尤其是个大问题。相比过去,缺乏短平快能够看到的成果,大家的工作状态和活力跟以前差别很大。

在几次一对一教练中,我问,你自己今年的身心状态怎么样呀?

对方回答:老实说,我也很差。在办公室里,我努力让自己保持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但是很累。我没有办法和大家去吐槽或者躺平,这么多人的饭碗,家人、孩子,责任都在这。我也不敢让自己泄气,害怕自己会变成负能量的传播源。事实上很多时候我真的很想怒吼、狂骂或哭一场。

这些话听在我耳朵里,内心也像被大石头重重地压住,喉咙发紧,很心疼,想要去抱抱他们。

许多时候,外界看到的是光辉的身份,优秀无懈可击的战绩,强大的斗志,聪明的头脑……然而这些往往通通也都是责任和期待,变成了坚实厚重的巨大盔甲,一边给许多人挡着枪,一边步履艰难地负重拖行。

当面临需要一同探索和承担的时期,也是少有出口的隐忍和孤独。

今年读的一本书叫做《领导者的心智模型》,将领导者的心智模型总结为MSC三个板块,分别是:

broken image

其中Compassion仁慈,是尤其戳到我的部份。摘录仁慈这一章节中的一段话:

“仁慈地自我领导,是成为成功领导者的关键性推动因素”。

broken image

许多人认为关怀与雄心壮志或强势有力量的态度是互相冲突的。但是,自我关怀并不代表不该有雄心壮志,不该积极进取。相反,自我关怀是关于如何通过关心自己从而获得更大成功的。

自我关怀包括四个方面:关爱自己的身心、如何在头脑中保持平衡心态、增加善意以及使用使命的力量。

—————— 《领导者的心智模型》,第四章

读到这段我感到,这是我自己,以及身边业内的经营管理伙伴们,日常尤其容易忽略的部份。

借由这本书的阅读和这几年对正念领导力学习启发,我和一些平时强惯了的朋友,展开了各自的练习。

“仁慈地自我领导”需要会关怀自我,在书中归纳为了四个方面:

broken image

关爱身心

关爱自己的身心,包括腾出时间运动、健康饮食。书中还提醒了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三个事项:充足的优质睡眠、电子屏信息断舍离和适时的让精神休息一下。

今年我重启了舞蹈课,最近开始尝试普拉提。开始练习穿越肌肉的酸痛关注呼吸,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越来越多的熟悉和感谢。

起初去运动上课前总是有诸多阻力,比如日程很忙,或者因为基础不好而真的很怕累。但每一次,哪怕去之前有些纠结和拖延,课后总是充满喜悦和平静的力量的。

我发现所有的阻力里,最微妙的是我对于挪出时间去运动、或者是挪出20分钟去散步和冥想,而不是继续沉浸在工作和任务中所产生的“愧疚感”。与共同练习的朋友们交流下来,发现大家都会有这种心态。

我们会下意识觉得挪出时间去做这些,不是“正事”,是打破和干扰了“正事”。当有别的事务冲进来,需要安排或调整日历行程的时候,运动课、或者定好的冥想、阅读时间,最容易被牺牲、取消掉。关怀身心的举措,在一次又一次的延期中消失。

我们发现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对他人说实话:“这个时间我不行是因为我要去运动/看书/推拿。”即使这些时间本身就被安排在边缘时间甚至休息时间,这样说出口都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但事实上,随时打破时间去看手机信息,无意识地去随时打断和干扰下属并且也允许同事队员们随时打断自己,才是最大的时间杀手。大家集体“忙且盲目”,缺乏深思和沉静,掉在了行动上瘾症里。

我们在一次工作坊中,把自己过去一个季度Calendar里的不同格子,填上代表角色的不同颜色。于是大家齐齐整整地发现,每周每月的时刻表,被我们优先满足了所有其他角色,作为老板、Leader、员工、夫妻、父母、儿女、等等,除了自我。

在我和“同修”朋友们的感触中,关爱身心,就是需要给“自我”这个角色留出像样的时间、空间、金钱和包容。一堆的角色里,好歹需要有“自我”的一席之地。否则长期忽略,带来的是对外界外物他人等等这些非可控圈的更不平衡的高期待和委屈。那些都希望做到A+的角色,失去了最重要的“自我”这个滋养核心,长久下来无以为继。

平衡心态

平衡心态在书中,被定义为一种精神上的冷静和平和。这种平衡是相对比于过度依恋。比如因为外部发生的事件,而让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像钟摆一样忽高忽低过度摆动。过于依恋成功带来的兴奋,就意味着会更加容易引起悲伤、沮丧。

朋友和我说起市场高峰的时候,每周都在群里发各种奖励红包,伙伴们兴冲冲地做着各种离钱很近的事。在今年,这样的高频率即时满足简直是凤毛麟角。然而大家已经很习惯和依赖于这样高频的数字及惊喜刺激,当默默耕耘、一波三折这样的工作日常连续数月而且似乎看不到头时,伙伴们心态一会好一会崩,十分自我和互相怀疑。

平衡心态,需要我们享受成就的兴奋同时,不上瘾,能放松地看待这些起起伏伏,从而在面对变化和逆境中更有韧性。这是我们共同觉得需要更多练习的部份。“起伏都是风景”,这种松弛感确实知易行难。

broken image

书里给了一些平衡心态的建议,很值得日常作为练习:

  • 当感到有得意洋洋或兴奋陶醉的冲动时,暂缓片刻,稳住心智找到平衡。
  • 有意识地找出工作中给自己带来即时满足感和即时烦躁感的事。察觉自己对这些事情的反应,缓和那些让自己兴奋的,同时积极让自己面对那些不喜欢的。
  • 保持觉察自己面对“喜欢”和“不喜欢”的经历时的反应,看看里面的内含。当无意识刺激反应渐渐能意识化,自己也就握到了主动。
  • 中立地去观察自己的觉察,不要增加更多的价值或judgement。好的不好的,都中立地静静观察和接纳自己。

在练习中,我的感触就是,哪怕再有经验或是有怎样的学识、牌照,都不能忘记自己也是凡人。名片不会让面对新变革时的“修行”更少些。

善意减少内在批评

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相对容易对别人善意,但是对自己却很不善意。

我前面提到的优秀、要强、各方各面都面面俱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朋友们,绝大部分都是如此:追求优秀、追求正确、追求全A,追求自己能变成大家的靠山。

与他们聊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他们说:我还做的不够好。我这样是不对的。

于是当目前真的很难继续超越优秀时,就产生了比过去更多的自我批评。甚至其中一些变成了自我苛责、自我攻击和妄自菲薄。“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会……”,这样的话总是盘旋在自己心中。我们接受他人和伙伴们会犯错误,也得接受我们自己也是会犯错误的普通人,更要小心不要过度担责不停地指摘自己无法放过自己。

君子一日三省吾身,不是每天PUA自己300遍。精进所需要的能量和创新方法,需要更多的赞许、肯定与中立的复盘,而不是让心里的批判者掌控一切。

我和我的合作伙伴,也是常会责备自己的类型。我们在练习中,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书里提到的几个练习步骤,也是简明而有效的:

  • 注意到自己内心的批判者已经出现
  • 暂缓一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 提醒自己:我已经尽力了
  • 暂缓一下,专注于呼吸
  • 当自己准备好的时候,离开内心的批判声,继续前行

发现和推开内心的批判者,也是领导者心智成长的一部分。以此我们才有了更大的空间。

找到使命感

我们今年一直在讲,要带着长期主义的心态来做事和经营。长期主义背后,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找到我们的使命感。

这个使命感可能是非常个人的,不一定与外部推崇的高大上雄风万丈的那些字眼一样。

在一对一教练或者是私董会中,我们互相支持,用这样一些问题探索过自己的使命:

  • 我希望在闭眼前,做到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 我想要为自己带来什么?
  • 我想要为我的家庭带来什么?
  • 我想要为我的员工和企业带来什么?
  • 我想要为这个市场或行业带来什么?
  • 我想要做的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 我怎样做可以为大家带来更大的益处?
  • 我怎样做可以让这个过程中的自己是幸福的?

读到这里的伙伴们,邀请你也创造一个时间和空间,帮自己探索一下这些命题。也许不是一次就得到“标准”答案,也许是自己以前并没有想到过的,但这都是越来越靠近我们自我内心的过程。

最后偏题一下,上周读了一本小说叫《清单人生》。以前老觉得读小说是闲书,今年我的练习的一部分就是,在所谓“无用之书”中享受学习和思考。“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这句话印在《清单人生》的腰封上,在书店里就直戳我的眼。

有时候是主动,有时候是被动,我们不得不在全新的路上彷徨探索。每一步都会闪回过去的画面。

这样一步一步挣脱或放下,一步一步忘记畏惧,捧起好奇和接纳,而挣扎向前的过程,是所有变化过,或是重新开始过的我们,会在有朝一日笑中带泪聊起的人生雕刻。

END